去年120kw直流充电桩还要三四万,今年直接腰斩到2万,还有厂家直接喊出16800,这就让大家很好奇了,这个价格连模块都买不起,这厂家到底是怎么做到的。是偷工减料到了新的高度,还是真的成本控制能力强。
一、 1.68万元“白菜价”的谜团:成本与利润的致命缺口
根据行业公开数据,一台标准120kW双枪直流充电桩的核心成本,包括充电模块(约1万元)、品牌枪线(3000元)、主板(1000元)及钣金、熔断器等部件(数千元),总物料成本至少需1.7万-1.9万元。
若以1.68万元售价计算,企业不仅无利润空间,甚至可能倒贴。这背后隐藏两种可能:
• 核心部件降级:采用非主流品牌模块(如国产低端替代品),或减少模块数量(如仅配置4个20kW模块,牺牲充电速度);
• 安全配置缩水:省略交流接触器、减配散热系统,甚至使用非阻燃线缆,导致故障率飙升。
对比案例:
特来电、星星充电等头部品牌120kW桩售价约2.5万-3万元,采用英飞源、优优绿能等主流模块,并标配智能监控、过载保护等功能;
某低价品牌被曝使用二手翻新模块,故障率高达27%(行业平均为8%-12%)。
某些充电桩企,还偷工减料,不安装单独的电能表,而是采用板载计量,不仅成本低,还可以调表,以致这些桩企与运营商沆瀣一气,同时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。
二、 价格战的推手:恶性竞争与行业乱象
2.1 产能过剩与政策套利:
2020年“新基建”政策刺激下,低端产能重复建设,部分企业为套取补贴压低成本,劣质桩涌入市场;
2025年新国标实施前,部分厂商急于清库存,不惜亏本倾销。
2.2 “组装厂”模式泛滥:
小厂商缺乏核心技术,依赖采购低端部件组装,省去研发、测试环节,成本压缩30%-40%;
某低价桩企业未通过国标EMC(电磁兼容)测试,导致充电时干扰周边电网设备。
• 运营商的短视选择:
部分中小运营商为降低初期投资,选择低价桩,但后续因维修、罚款(如电网罚款)导致综合成本反超品牌桩。
三、 大品牌与低价桩的“隐形鸿沟”
维度 | 头部品牌(特来电/星星充电) | 1.68万元低价桩 |
核心模块 | 英飞源/优优绿能,寿命8-10年 | 无品牌/翻新模块,寿命3-5年 |
智能管理 | 远程监控、负荷预测、OTA升级 | 仅基础计费功能,无数据交互 |
安全防护 | 双回路过流保护、AI温度监测 | 单回路保护,无散热预警 |
服务保障 | 2年整机质保,48小时响应维修 | 6个月质保,维修周期超1周 |
典型案例:深圳某充电站采用低价桩后,单桩年均维修成本超5000元,而品牌桩仅需800元。
四、 行业警示: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
4.1 用户风险:
• 充电速度虚标(实际功率不足100kW),延长用户等待时间;
• 火灾隐患增加,某低价桩因散热不良引发停车场火灾。
4.2 行业生态破坏:
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受挤压,2024年特来电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5%;
运营商因低价竞争陷入亏损,2025年Q1充电服务费涨幅达87%,转嫁用户。
专家呼吁:北方工业大学张翔指出,需建立“质量白名单”制度,将模块品牌、安全认证纳入招标标准,杜绝劣质桩流入市场。
五、 理性选择:长期价值>短期成本
• 运营商:需计算全生命周期成本(LCC),品牌桩10年总成本比低价桩低20%-30%;
• 用户:优先选择配备液冷枪线、智能调度的大品牌站点,避免充电中断风险。
结语:价格战暴露的不仅是技术偷工减料,更是行业标准缺失的深层危机。唯有从政策监管、技术认证、市场教育三管齐下,才能让充电桩行业回归“安全为王”的本质。
最后,也请大家在选充电桩设备的时候,一定不能只看低价,要搞清楚他们到底哪里省了钱,充电桩厂家也是要赚钱的,一台120kw的设备,最低的物料成本在1700到18000左右,加上合理利润,2万左右差不多就是最低价了,再低就很不正常了,他们极可能将成本省在了不该省的地方。
价格战背后的120kW直流桩:行业乱象与质量陷阱揭秘
唯有从政策监管、技术认证、市场教育三管齐下,才能···
通俗易懂说电能表Modbus RTU协议
Modbus RTU协议凭借其开放性、稳定性和易用性,成为···
不看好兆瓦闪充的底层逻辑:技术跃进背后的现实困境与生态失衡
兆瓦闪充的技术突破值得肯定,但其商业价值需置于更···
为什么电能表通讯协议DL/T698不能完全替代DL/T645
未来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,DLT698的应用可能会进一步···
光伏与储能PCS技术差异及直流电能表应用趋势解析
兼推瑞银电子分流器一体化直流电能表
储能系统中的BMS、EMS、PCS及一体化直流电能表应用前景
未来,随着AI、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,储能系统将向更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