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动重卡,简单来说就是以电力作为驱动源的重型卡车。
和传统燃油重卡相比,它有着明显的优势,零排放能极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,低噪音让城市运输更加安静,高能效则能降低能源消耗。
在如今的货运行业,电动重卡正在备受瞩目,目前我国电动重卡市场更是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,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。
在市场渗透率方面,2024 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达 8.4 万辆,渗透率为 14%,其中纯电动重卡占比 91.3%。
2025 年第一季度,新能源重卡累销 30298 辆,同比增长 177%,渗透率进一步提升,纯电动重卡占据了 96.6% 的份额,其主体地位愈发稳固。
在目前,重卡电动化,还算新鲜事物,电动重卡凭借环保、低运营成本等优势成为物流运输领域的热门选择,但其实际应用仍存在诸多痛点。在决定购买前,以下缺点值得重点关注:
车价高于燃油车:电动重卡的核心成本集中在电池组,目前电池成本占整车价格的40%-60%。尽管部分地方政府提供补贴,但随着补贴退坡,用户需自行承担更多购车压力。
三电系统故障集中
电动重卡的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系统(三电)故障率较高,如电池过热、低压故障、电机限速等问题频发。一旦出现“掉高压”现象,车辆可能直接趴窝,严重影响出勤率。
维修资源稀缺且周期长
电动重卡维修需专业设备和人员,但当前售后服务体系仍以燃油车为主,具备三电系统维修能力的网点稀少,偏远地区问题尤为突出。
用户反馈,故障维修时间比燃油车多2-3倍,且配件供应周期长,加剧运营损失。
充电时间长,补能效率低
主流电动重卡电池容量普遍在280-500度电,使用120kW充电桩需3-5小时充满,而燃油车加油仅需10分钟。
即便采用大功率快充(如600kW),仍需1小时以上,对高频次运输场景极不友好,在集中充电时,或遇见“充电1小时、排队3小时”的窘境。
充电桩布局失衡
充电站多集中在城市中心,偏远矿区、高速干线覆盖不足。以北京至承德砂石料运输专线为例,沿途充电桩稀缺,高峰期排队现象严重。
此外,车身尺寸大导致部分充电站无法容纳带挂车,需额外摘挂操作。
换电模式标准混乱
换电站因品牌标准不通用,导致资源浪费。例如,某些品牌换电站“门可罗雀”,而其他品牌却供不应求,用户选择受限。
实际续航缩水严重
厂家标称续航多为理想工况数据,实际运营中因载重、路况、温度等因素,续航可能下降30%-50%。
例如,北方冬季低温下电池衰减显著,续航缩水至标称值的60%。
电池自重挤压载货收益
大容量电池组(如500度电)自重达2吨以上,导致车辆载货量减少,直接影响运输收入。以49吨车货总重为例,电池重量使每趟少拉2吨货物。
电池寿命与更换成本
高强度运营下,电池或达不到理想年限即需更换,而单次更换成本高。尽管部分企业推行“车电分离”租赁模式,但租金定价和责任划分仍不透明。
路权与计重政策待完善
目前仅少数地区对电动重卡开放优先路权或豁免电池自重计费。多数地区仍按传统标准执行,削弱电动重卡的经济优势。
总之,电动重卡虽在环保和长期运营成本上具有潜力,但当前阶段仍面临购车成本高、维修复杂、补能效率低等显著短板。
小编能给到的建议是,可以结合具体场景(如短途固定线路、政策支持区域)谨慎选择,并关注电池技术升级、换电标准统一等行业动态。对于长途干线或极端环境运输,混合动力或燃料电池重卡或许是更现实的过渡方案。